宋朝活过300年的秘密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9:30 点击次数:125
图片
在中国历史上,西汉是亡于权臣,东汉是亡于地方军阀坐大。唐朝是亡于兵权旁落,内有宦官乱政,外有藩镇林立。明朝是直接亡于农民起义。清朝是太平天国以后地方坐大,中央朝廷式微,对地方控制越来越弱,最后亡国。
相比之下,宋朝似乎没什么明显问题,而且还是在强敌环绕之下活了319年。
对比405年的两汉,319年的两宋似乎差距很大,但两汉之间还有一个15年的王莽新朝,还有一个更始帝,而且刘秀属于是疏宗,往上只能追到汉景帝。北宋和南宋则是一脉相承,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,更是当时皇室主支被一网打尽的唯一漏网之鱼,比之两汉之间的传承要强了很多很多,所以很多人认为宋朝亡的挺冤枉,是有着很大亮点的与众不同的王朝,如果没有金国灭北宋,元朝灭南宋,估计延续时间会更长。
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看法,宋朝可以活过300年,最大原因在于,它是分为北宋和南宋,中间历经了靖康之耻的亡国,等于重新开始了,所以才可以国祚长达319年,北宋是167年,南宋是152年。
图片
之所以这样说,因为宋朝和其他王朝本质上是一样的,自秦始皇统一六国,留下秦制模式以后,之后的王朝其实是一直轮回的。
以皇帝为代表的食利阶级,是依靠剥削底层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,并保证自身的利益,在此期间,如果皇帝开明,剥削少一些,吏治清明一些,那么底层是稳定的,统治自然也是稳定的,如果不开明的话,或者说食利阶级势力越来越大,对底层剥削太狠,社会矛盾尖锐的话,那么底层民不聊生,统治自然是不稳定,就会以某种方式爆发出来。
要么是农民起义频繁发生,动摇王朝统治根基,使得新兴势力崛起,进而威胁乃至取代中央朝廷。诸如东汉黄巾起义,虽然被镇压,但是使得地方势力做大,军阀开始割据,最后东汉灭亡。
要么是统治不稳定以后,内部的势力会趁机窃权,甚至取而代之。诸如西汉外戚王莽在西汉末年一步步成为权臣,最后篡汉建新。
图片
简单来说,古代王朝之所以不过300年,就是因为以皇帝为代表的食利阶级,很难维持对底层剥削的平衡,最后随着食利阶级势力越来越大,通过土地兼并等方式与民争利来扩充势力,打破了平衡,因此亡国,然后重新洗牌,重新分配,开启下一轮轮回,等到新的食利阶级膨胀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次引发亡国,一直循环着。
宋朝虽然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,但它依旧还在古代王朝的范围之内,并没有超脱出去,所以它自然也逃不过这个定律,之所以活过300年,就是因为中间历经了一次亡国,靖康之耻不只是掳走徽、钦二帝,皇族和百官也是被俘虏北上,等于中枢系统被彻底摧毁,也意味着庞大的食利阶级被摧毁,意味着新的一轮轮回开始,而宋高宗南渡以后,重新分配权力,重新构建食利阶级,起初的食利阶级并不是那么强大,对于底层的剥削并不明显,因此问题才不突出而已。
事实上两宋的问题很明显,只不过因为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没有残酷的政治斗争,在士大夫的笔下自然是美好的,而且商业发达,所以成为很多人心中的“白月光”,因此对于宋朝的整体印象很好,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朝代,甚至在一开始就自我带入美好但不存在的东西。
图片
从大方向来说,很多人是因果颠倒,认为两宋是遇到游牧民族最为强悍的时期,太过倒霉,实际上不是两宋遇到了这个时期,而是两宋重文轻武到极致,太过畸形,军队战斗力太弱,所以才使得先是金国崛起灭北宋,再是元朝崛起灭南宋。
像汉之匈奴,唐之突厥,一开始都是逼得西汉要和亲,逼得唐朝要缔结渭水之盟,之后强汉和盛唐励精图治,完成反杀,一雪前耻,使得北方的心腹大患成为过去式。
宋朝则是不一样,只是完成局部统一,并且一开始重文轻武,之后还是重文轻武,不只是使得北方的游牧民族越来越强大,最后更是两次亡国,如果宋朝是强汉和盛唐,完成大一统,并且不重文轻武,北方的心腹之患根本就崛起不了。
可以说宋朝的灭亡,就是因为心思都用在对内了,甚至是重文轻武自废武功,如此这般周围怎么可能不会崛起其他强大政权,又怎么可能不会因此亡国呢?
图片
再从具体来说,宋朝虽然商业发达,但是并不意味着老百姓的生活好,相反老百姓生活很苦,是被课以重税。
像“支移”和“折变”,前者是老百姓缴纳实物时尽量不要在本地缴纳,要缴纳到北方的边军驻防之地,至于途中损耗还要自己承担。
后者有时要“以钱折绢”,有时要“以麦折钱”等等,这样不固定的折算,吃亏的肯定是老百姓,往往要付出5到7倍负担。
除了正税之外,宋朝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税,主要是继承了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割据政权的税法,是为沿税。
图片
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,是很苦很差,根本不是某些营销号说的老百姓富有的都可以穿丝绸衣服,简单来说老百姓和其他王朝一样,是“兴,百姓苦,亡,百姓也苦”。
对于这种情况,别说后世人,宋朝本朝人就有直接批评的。南宋初期进士林勋在书中是这般写道:“本朝两税之数,视唐增至七倍”。南宋的朱熹是这般评价的:“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”。
宋朝之所以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,还是宋太祖赵匡胤创建的独特的厢军制度,主要是“收养失职犷悍之人”,再简单来说,就是以军队来消灭潜在农民起义的因素,将失业的不稳定分子吸纳进去,将灾年衣食无着的灾民吸纳进去,避免这些潜在的危险分子聚众造反,这些厢军除却精锐可以升级为禁军,还有少部分从事维护地方治安,其他主要是进行各种各样的劳役,类似于工兵,诸如桥道军、开河军、开道军、窑务军等等,看军号名字就知道其主要承担什么劳役。
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好事,毕竟将潜在的农民起义隐患给消灭了一大部分,对于老百姓来说,短期来看也是好事,但长期来看,就并不是什么好事了,因为这些人一被招募入伍,便终身“仰食于官”,即使年老生病也不会淘汰,属于是终身的职业兵,偏偏厢军还挺多的,根据史料记载,宋朝的禁军和厢军最多时达125万或者140万,不论参考那一种记载数字,总之是达到了上百万,这样自然给宋朝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。
图片
最后的财政负担的代价谁来付呢,自然还是底层老百姓付,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,通过厢军来消灭潜在危险,结果厢军越来越多,意味着老百姓负担越来越大,老百姓负担越大,意味着潜在的危险越大,自然只能加大招收厢军的力度,恶性循环下去是双输的局面。
而且即使有厢军制度缓解潜在危险,北宋末年,按照一般二百多年的王朝来看,167年并非末世情景,但当时已经有末世之迹象,新兴的权贵阶级是“倚法营私”,通过进入仕途,并且组成利益集团等方式,来依仗国家机器,滥用权力,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兼并等各种敛财行为,来完成个人利益,积累个人财富,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。
根据《宋史·李光传》记载:“东南财用,尽于朱勔;西北财用,困于李彦;天下根本之财,竭于蔡京、王黻”。可见权贵阶级对于当时社会的破坏力有多大。
最后社会矛盾尖锐之下,连厢军制度都开始失效,“以诛朱勔为名,见官吏、公使人皆杀之”的方腊起义爆发,是席卷东南六州五十二县。
图片
实在是北宋之后亡于金国,不然很可能爆发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,即使不会因此亡国,但也会如同东汉黄巾起义一般重创其统治,使其进入亡国倒计时。
某种程度上来说,北宋亡于金国也算是一种走运,为其蒙上一层遮羞布,使得喜欢宋朝的人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。
至于南宋也同样没什么亮眼之处,南宋占据肥沃的南方半壁江山,虽然疆域不如北宋,但是更加精华,不像北宋那样要通过耗费巨大的漕运供养帝都开封,还要面对土地不肥沃的北方江山带来的压力,生存压力并不是那么大,所以农民起义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大,但是重新分配权力以后的南宋内部问题也不小,权臣频出,152年的时间中就涌现了韩侂胄、史弥远、贾似道这些权臣,不是外部压力太大的话,很可能会出现权臣取宋而代之的情况。
最后总结来说,宋朝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与众不同的一个朝代,它有着自己的优点,但是缺点也很明显,本质上与其他朝代没什么区别的,它能活过300年并不是它优秀,而是中间经历了一次亡国,经历了一次权力洗牌罢了,看待历史还是要打破滤镜,打破美好,才能真正的以史为鉴。
图片
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,欢迎吐槽、点赞、关注~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